近期,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發布的三季度報告顯示,三家公司毛利率均實現由負轉正。在業內專家看來,受益于良好的政策,新能源汽車在我國發展前景可觀,與之配套的保險產品將成為車主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受政策扶持、環保理念提升以及技術進步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14.4萬輛,同比增長119.8%,環比增長15.9%;零售銷量也達到13.3萬輛,同比增長110.4%,環比增長20.1%。不過,由于缺少新能源汽車專屬車險產品,消費者只能選擇傳統車險,導致產品與消費者實際需求不匹配。
“我對現在的車險產品肯定是不滿意的。首先,新能源汽車承保按照國家補貼前的原價定保費,導致目前新能源汽車可投保的產品價格都很高,但賠付的時候卻按補貼后的價格賠付,這點讓我難以接受。其次,傳統車險附贈對發動機、變速箱等保養,新能源汽車根本用不上,只能白白浪費。另外,新能源汽車最容易發生故障、最大的風險點是電池,可是現在的保險產品沒有提供相應的保障措施,一旦電池出了問題就得換電池,導致維修成本過高,怎么都不劃算。”北京新能源汽車車主王先生告訴《金融時報》記者。
2018年中國保信發布的《新能源汽車保險風險分析與政策建議》調查報告曾指出,保險公司難以對新能源汽車風險做更加全面的評估和控制。整體來看,新能源汽車的單均保費比燃油車高21%,購置價在10萬元至30萬元之間的新能源汽車單均保費高于燃油車,30萬元至50萬元之間的新能源車與燃油車保費持平。
正因為上述諸多理由,消費者對新能源專屬保險產品期待較高。但在采訪過程中發現,部分保險公司對新能源車險問題諱莫如深,并沒有透露是否在開發相關產品。
消費者苦于沒有專屬產品,而保險公司遲遲未能推出相關產品的原因在哪里?有需求無供給,面對車險增速下滑的現狀,保險公司又“何樂而不為”?
有業內人士稱,新能源汽車在安全性能指標上,與燃油車存在不小的差異,新能源車險遲遲不能面世,一方面,缺乏足夠多的數據支持,直接導致保險公司對新能源汽車風險把控不足,雖然新能源汽車近幾年快速發展,但積累的數據不足以反映當前新能源汽車潛在的風險。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車中,既有純電動,也有混合動力,混合動力既有電池系統,也有動力總成。因此,保險公司研發新能源車險需兼顧不同車型的風險保障,進一步加劇了開發難度。
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的“龍頭”特斯拉也同樣面臨此種難題。數據顯示,特斯拉ModelS平均每年的保費大約為3300美元。因為保險公司對特斯拉的數據掌握不夠多,導致特斯拉的保費不便宜。2019年4月,特斯拉推出了屬于自己的保險產品,據說能以更低成本提供保險服務,保費將會比傳統車險降低20%左右。特斯拉總裁馬斯克曾公開表示,未來,數據不會只是統計數據,而是具體的解決方案。對于高度依賴數據的保險產品來說,汽車制造商有可能精準地捕捉電動汽車的數據,有更好的條件把控風險,從而實現精準定價。
隨著《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等政策密集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將進一步加快。有專家預計,新能源汽車在總承保汽車的占比會快速上升。
安盛天平總精算師兼首席定價官殷兆男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未來,新能源車險業務經過提煉以及新增,或許會成為車險業務中值得期待的增長點。
事實上,監管機構近幾年持續鼓勵保險公司在合理范圍內對車險產品進行創新開發。車險綜合改革施行兩月有余,殷兆男認為,車險綜合改革給經營車險的財險公司,特別是中小險企更多機會。“首先,此次車改把定價權交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對風險的篩選能力、定價能力變得非常重要。之前每家公司都有簡單或復雜的模型在運作,就是靠數據的積累,靠精算模型在背后的預測。車險綜合改革對中小公司來說,定價能力的重要性得到顯現。其次,此次車改對中小公司有一些特別的政策支持,其中就包括產品創新。優先支持中小險企進行產品創新,無疑給了中小險企更多發展空間。”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鼓勵各地調整優化限購措施,增加號牌指標投放,同時,強調要加強停車場、充電樁等設施建設。預計未來新能源汽車充電等問題將進一步得到緩解,而與之相匹配的保險產品也將逐步推出。